作者:王洛屿 人气:23
从事噪声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良好发展前景,原因如下:
优势方面:1. 需求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发展,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噪声控制的需求持续增加,无论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业生产等领域都需要专业的噪声控制措施。
2. 环保重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噪声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噪声控制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 技术发展: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更好地解决噪声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也存在一些挑战:1. 跨学科要求: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声学、工程学等,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2. 成本因素:一些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可能成本较高,在推广应用上可能会面临一定限制。
总体而言,随着对噪声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需求的上升,噪声控制工作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但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行业发展和变化。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原则:1. 源头控制优先:优先从噪声源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
2. 综合考虑:结合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际需求进行全面规划。
方法:1. 声源降噪:改进设备结构、选择低噪声工艺、优化运行参数等。
2. 传播途径控制: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措施,如安装吸声材料、建造隔声屏障、安装消声器等。
3. 合理规划布局:例如合理安排噪声源位置和工作时间,使噪声敏感区远离噪声源。
4. 个体防护:对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员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噪声控制的一般工作程序通常如下:
1. 确定噪声问题:通过监测和调查,明确噪声源、噪声水平和影响范围。
2. 制定目标:根据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噪声控制目标。
3. 方案设计: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方法,设计具体的噪声控制方案。
4. 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评估。
5. 实施与监测:按照方案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验证。
6. 调整优化: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噪声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声源控制:- 改进设备设计和工艺,降低设备运行噪声,如采用低噪声的机械结构、优化运转部件等。
- 对产生噪声的设备进行减振、隔振处理,减少振动噪声的传播。
- 采用消声器等装置降低气流噪声。
2. 传播途径控制:- 利用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如隔声墙、隔声罩、隔声门窗等,阻断噪声传播路径。
- 采用吸声材料对室内进行吸声处理,减少声波反射,降低混响时间。
-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使噪声源远离敏感区域。
3. 接收者防护:- 为工作人员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 对敏感区域进行特殊防护,如安装隔声屏障等。
4. 管理措施:- 制定并严格执行噪声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在夜间或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
-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异常噪声产生。
5. 城市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减少噪声相互干扰。
- 建设绿化隔离带,利用植被降低噪声传播。
噪声控制通常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声源控制优先原则:优先从噪声源着手,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2. 综合性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组合。
3. 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噪声源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制定专门的控制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4. 早期介入原则: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噪声控制问题,避免后期整改困难和成本增加。
5. 分级控制原则:根据噪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分级别采取不同力度的控制措施。
6. 合理布局原则:对噪声源和受声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尽量减少噪声的影响范围。
7. 经济可行性原则:在保证控制效果的前提下,考虑成本效益,选择经济合理的控制方案。
8. 不产生新的污染原则: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不能带来其他诸如二次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
9. 可持续原则: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确保噪声控制措施具有可持续性。
10. 以人为本原则:以保障人员的健康和生活、工作环境舒适为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