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慕澄 人气:22
在隧洞施工中遇到地质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 详细勘察和超前探测:加强地质勘察工作,采用先进的探测技术如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等,提前了解地质情况,为应对做好准备。
2. 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地质问题的具体特点,调整开挖方法、支护参数等施工方案,例如采用分步开挖、控制爆破等。
3. 加强支护:增加支护的强度和密度,如采用更坚固的锚杆、锚索、钢拱架等,确保围岩稳定。
4. 注浆加固:对软弱地层或破碎带进行注浆,提高地层的整体性和强度。
5. 设置排水措施:有效地排除地下水,降低水压力对施工的影响,可采用排水沟、排水孔、井点降水等方式。
6. 实时监测:安装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围岩变形、应力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
7. 专家会诊:遇到复杂难题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8. 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地质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正确操作。
9. 应急准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响应。
10. 试验段施工:在典型地质段先进行试验施工,摸索合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参数。
11. 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2. 与设计沟通:及时将地质问题反馈给设计单位,共同探讨设计变更等解决方案。
在隧道洞身开挖施工中,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地层岩性:查明隧道穿越的地层类别、岩性特征、风化程度等。
2. 地质构造:了解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等的分布、产状、规模及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3. 地下水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量、补给来源、排泄途径等,评估其对施工的潜在影响。
4. 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的位置、规模和特征。
5. 围岩级别:准确判定隧道围岩的级别及其变化情况。
6. 特殊岩土:如软土、膨胀土、湿陷性土等的分布及性质。
7.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如岩石的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土体的密度、抗剪强度等。
8. 地应力状态:了解隧道区域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
9. 已有建筑物及地下埋设物:隧道附近既有建筑物的基础类型、结构形式,以及地下管线等埋设物的位置。
10. 地质变化趋势:分析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以下是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 围岩稳定性问题:包括软弱围岩的大变形、坍塌,岩石破碎带的失稳等。
2. 地质构造复杂:如断层、褶皱等,可能导致岩体破碎、应力集中,增加施工难度和风险。
3. 涌水问题:遇到地下含水层、岩溶通道等,可能引发大量涌水,甚至突水、突泥,威胁施工安全和进度。
4. 高地应力:可能引起岩爆等灾害,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5. 不良地质体:如溶洞、暗河、瓦斯等,会带来一系列特殊的施工难题。
6. 围岩强度不足:导致隧道支护困难,难以保证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
7. 膨胀性围岩:遇水膨胀变形,对隧道衬砌产生破坏。
8. 山体滑坡、崩塌:影响隧道洞口段施工及隧道安全。
9. 高地温:影响施工人员健康和工作效率,对施工设备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以下是隧洞施工中遇到地质难题的一些常见应对措施:
不良地质段:1. 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等手段提前了解地质情况,为应对提供依据。
2. 加强支护:及时施作锚杆、锚索、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等,增强围岩稳定性。
3. 注浆加固:对破碎围岩进行注浆,改善其力学性能。
4. 分步开挖:采用短进尺、多循环的方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5. 调整施工工艺:如采用机械开挖代替爆破等。
涌水问题:1. 超前探水:明确涌水位置和水量。
2. 排水系统完善:设置足够的排水沟、集水坑,安装合适的排水设备。
3. 注浆止水:对涌水通道进行注浆封堵。
4. 引排结合:合理引导涌水至排水系统。
软弱围岩:1. 优化开挖方法: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如预留核心土法等。
2. 加强初期支护及时性:尽早封闭成环。
3. 监控量测:密切监测围岩变形,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高地应力:1. 释放应力:通过钻孔等方式进行局部应力释放。
2. 加强支护强度: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
岩溶地质:1. 详细勘察:准确掌握岩溶分布。
2. 跨越或绕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3. 充填加固:对岩溶洞穴进行充填和加固处理。
同时,在应对过程中要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