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苡朵 人气:23
手部受伤后的正确处理及注意事项如下。
正确处理:1. 止血:如果有出血,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
2. 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周围的污垢等。
3. 包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和损伤。
4. 制动:限制受伤手部的活动,避免加重损伤。
5.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手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减轻肿胀。
6. 尽快就医:对于严重的手部损伤,如大量出血、骨折、肌腱断裂等,应尽快前往医院或急诊处理。
注意事项:1. 避免自行移除嵌入伤口的异物:以免造成更大的出血和损伤。
2. 不要随意活动受伤的手:防止加重损伤和影响愈合。
3.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包扎敷料,避免伤口沾水,防止感染。
4. 观察伤口情况:注意有无红肿、渗液增加、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5. 按医嘱治疗:如需要手术、固定等,应严格遵医嘱进行后续处理。
6. 注意手部功能锻炼:在合适的时候,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以恢复手部功能,但要避免过早或过度活动。
7. 饮食调整: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8. 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受伤后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伤口处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进一步污染,如有明显出血,可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止血,但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 休息制动:避免受伤的手过度活动,防止加重损伤或影响伤口愈合。
3. 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
4. 观察伤口: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继续出血、渗液、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或出现异味等异常情况,如有应及时就医。
5. 定期换药: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以保持伤口清洁。
6. 避免沾水:在伤口愈合前尽量避免伤口沾水,以免感染。
7. 注意饮食: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8. 预防感染: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9. 疼痛管理: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10. 康复训练:伤口愈合后,根据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手部功能,但要避免过早或过度用力。
11. 注意保暖:受伤的手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影响恢复。
12. 按时复诊: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复诊,以便医生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和手部功能恢复情况。
手受伤后进行锻炼恢复正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受伤情况和恢复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议:
早期(伤口未愈合时):- 未受伤部位活动:如活动手腕、肘部、肩部等关节,以保持上肢整体的灵活性。
- 轻微肌肉等长收缩:在不引起受伤部位明显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手部肌肉的轻微收缩、放松练习。
伤口愈合后(后期):- 主动关节活动:逐渐进行手指、手腕的屈伸、旋转等主动活动,动作要缓慢、轻柔。
- 握力练习:使用握力球等工具进行握力训练。
- 精细动作训练:如拿捏小物体、写字等,以恢复手部的精细控制能力。
- 对抗阻力练习:可使用弹性带等施加一定阻力进行对抗性运动,但要循序渐进增加阻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锻炼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意见,他们能根据具体伤情制定更个性化、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案。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就医复诊。同时,保持耐心和坚持康复锻炼对于手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手受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因受伤类型和恢复阶段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议:
早期(伤口愈合期):1. 轻微活动:在不引起疼痛或加重损伤的前提下,可进行未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腕、肘部、肩部的活动。
2. 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
中期(伤口稳定后):1. 手指屈伸:缓慢、主动地进行手指的弯曲和伸直动作。
2. 握拳与松拳:逐渐增加握拳的力度和频率。
3. 对指练习:用患侧手指依次与拇指对指。
4. 手腕活动:包括屈伸、旋转等动作。
后期(接近恢复时):1. 精细动作训练:如拿捏小物体、写字、系扣子等,以恢复手部的精细协调能力。
2. 力量训练:可使用握力球、哑铃等进行轻度的力量练习,增强手部肌肉力量。
3. 感觉训练:如果伴有感觉障碍,可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物品等进行感觉再训练。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
2. 密切观察:注意观察手部的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活动受限等异常,应及时停止并咨询医生。
3. 专业指导:在康复治疗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4. 坚持训练: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如果手受伤严重或存在特殊情况,康复训练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